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将在5秒钟后带您返回网站首页 !
     首页 >> 动态发布 >> 媒体关注

【文汇】上海科学家20年研制推开“未来存储器”大门

作者: 2022-01-05 16:21 来源:(作者:许琦敏)
放大 缩小

    智能时代对海量数据、超快运算的要求不断提升,体积更小、耗电更省、寿命更长的“未来存储器”也成为业界的一大研发重点。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一种单质碲新型存储开关器件,其性能稳定、漏电量小、寿命长,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最新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报道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基础研究成果。

    大到数据中心,小到小小芯片,都离不开动态内存(DRAM)。现在通用的DRAM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怕断电——一旦断电,内存中的数据就会瞬间消失,再也找不回来。虽然也有可随时保存数据的闪存(FLASH),但数据擦写、读取都很慢,科学家总希望找到一种更完美的下一代存储器。

    相变存储器(PCM)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存储器:它通过电流和电场的开关,让存储材料在晶态和非晶态间切换。一开一关改变的是材料的物理状态,即使断电,这种状态也不会消失,同时还可快速擦写。以100兆数据搜索为例,用PCM只需1秒,比传统存储器快了19倍,而100兆的数据量相当于一部《二十五史》的信息量。

    随着数字经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发展,数据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正步入到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智能化时代,这对信息存储和处理带来极大挑战。PCM也从二维向三维发展,制造工艺对三维PCM(3D PCM)材料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早在2002年,宋志棠就开始关注这个方向。他的课题组从2003年开始不断寻找适合做3D PCM的相变材料和开关材料。

    “当全世界寻找的开关材料越来越复杂,我们却想反其道而行之。”2017年,宋志棠的学生朱敏结束德国“洪堡学者”访学项目归国,加入研究组,开始重新审视一种广为人知的半导体材料——碲。朱敏研究员解释,材料组成越复杂,在纳米尺度上就越难做得均匀,这样就制约了3D PCM的寿命和存储密度的提升。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单质碲竟然还有着尚未被人们察觉的特性:它可以在-10 至400 的宽广温度范围内,在电压作用下,在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晶态与具有类金属特性的液态之间快速切换,从而形成肖特基结或欧姆接触。

    由于单质碲材料最简单,液态时电阻跟金属一样低,故而驱动电流强大、性能稳定,开关寿命可长达1亿多次,且漏电量小。而且,单质碲的沉积无需高温,这对于存储器的3D层叠加工至关重要。

    经过四年多攻关,研究组在世界上首创了新型单质碲存储开关器件。《科学》杂志高级编辑布伦特 格罗乔斯基以“单质开关”为题发表评论认为,这种纯碲器件“能够进行快速的相转变”“为避免多元素相变材料引发的问题,提供了十分吸引人的应用前景”。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微电子和微系统所教授拉法埃拉 卡拉尔科认为,宋志棠、朱敏等研究人员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为实现晶态单质开关器件提供了稳健的方法,也为3D PCM的研发提供了新视角”。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大量工程化验证。”宋志棠表示,一旦工程化验证完成,该技术将有更明确的市场方向。同时他们相信,“固液开关理论”也将成为相变存储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方向。

附件: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将在5秒钟后带您返回网站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