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科学报】可视化技术绘制大数据藏宝图

日期:2013-04-23

|  来源:中国科学报 沈春蕾 丁宁宁 郑爽【字号:

沈春蕾摄

当变幻无穷、时时更新、浩瀚海量的数据出现在眼前,是怎样一幅壮观景象?怎样才能让这些数据的价值被计算机发现,被使用者读懂?

“用望远镜思考,用显微镜做事。思想上创新,逻辑上严密,程序代码规范,视觉效果唯美震撼,文章清晰简洁。千锤百炼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这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副所长陈宝权对团队科研活动的要求。

而当变幻无穷、时时更新、浩瀚海量的数据出现在眼前,是怎样一幅壮观景象?怎样才能让这些数据的价值被计算机发现,被使用者读懂?运用可视化技术,在后台注视着这一切,会不会有点上帝俯视人间烟火的感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了陈宝权的办公室。

儒雅的科学家

陈宝权的微博粉丝很多,粉丝互动都叫他陈老师。工作中,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儒雅大气、张弛有度。在这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博士,具有美国纽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先后9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经历的海归身上,记者没有察觉到丝毫因这些分量十足的履历所带来的威严感,更多的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教授。

回国之后,陈宝权发现国内外在科研环境上的差别:“国外高校的组织形式是‘教授+学生’的模式,相对简单而松散;国内研究所的科研氛围更有团队感,有教授、科研人员、学生、客座人员等,人才梯队结构完整,合作也更加紧密。”

“课题的开展,国内相对国外也比较有优势。”陈宝权向记者举例,“在国内我们有人力和设备等,可以自己采集海量数据,保证科研工作更深入开展,比如我们做的室外城市场景三维数据获取与建模。在国外,数据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周期比较长,也会受些限制。”

“目前,我们选定了一个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国内外学者前来交流合作,在这个学术板块上建立自己的地位,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作出贡献。”

可视化技术是大数据的未来

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陈宝权将他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形象地称为绘制大数据的藏宝图。

例如,推特、微博等社会媒体的迅速崛起,每天都会产生TB/PB级别的数据,但拥有大量的数据并不等于获得其价值。只有能够有效理解数据,才能真正利用好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人类视觉认知特点,通过图形化的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使我们能够看到原本隐含不可见的东西,帮助人们在大数据中发现趋势和价值。

早在国外留学任教期间,陈宝权带领的研究小组就专注可视化研究工作,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网络安全信息可视化、万亿数据可视化与交互式分析等。2005年,他担任可视化研究领域最大的IEEE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可视化国际会议的主席,是第一位当选该会议主席的华人。

“可视化对大数据分析的作用,不仅要让人‘看到’数据,更重要的是展示数据里面隐藏的信息。”陈宝权说。

期待更多年轻人大放异彩

在国际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版图上,有一面旗帜插在了中国深圳一个叫SIAT的单位。其代表团队即为陈宝权于2008年成立的可视计算研究中心,短短5年时间SIAT这个名字在国际图形学领域声名鹊起。SIAT是深圳先进院的英文简称,该中心所有文章的单位标注直接就是SIAT,所以国际同行就拿SIAT来代表该研究小组了。

早在2011年,可视计算研究中心就完成了深圳福田、罗湖、南山和盐田4个区所有街道的三维实景建模。

陈宝权指出,随着城市、交通、气象等数据容量和复杂性不断增长,可视化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依靠可视化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将会成为业内的标准。随着上下游产业的完善以及政策的支持,可视化技术必将在大数据产业中大放异彩。

他更希望在今后有更多的优秀学者和专业人士加入这个平台,在这个团队有更多“大家”出现,让年轻的团队茁壮成长。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3-04-23 第6版 创新)

附件: